书袋熊 > 正德日不落 > 第188章,盐的销售问题

第188章,盐的销售问题

    东宫太子府。

    长芦盐场的管事邓丰年正在向太子汇报盐场的产量和销售情况。

    “殿下!”

    “长芦盐场现在的日产盐量达到一千引,月产超过三万引!”

    邓丰年拿着账本向朱厚照汇报长芦盐场的盐产量。

    晒盐法的产量非常高,远比传统的煮盐法产量要大得多,长芦盐场总共有四大产盐的盐场,这才刚刚开始就已经能够做到日产两千引盐了。

    并且现在还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光照并不强烈,如果到了夏天的话,恐怕到时候产盐量还会直线飙升,翻倍的上涨。

    “1引等于多少斤?”

    朱厚照一听,顿时就微微皱眉。

    这个时代的人总是喜欢单独的设置一些单位,比如盐这边是用引,粮食这边用的是担和石之类的,各种各样的单位进制都不一样。

    像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一斗等于十二斤,一担又是一百斤,这盐也是如此,一引等于300斤,有时候不同的盐场还会有不同的规定,有的1引等于200斤。

    总之这里面非常的复杂,非常的不便于计算,目的也是很简单,其实就为了让外人难以弄清楚里面的水,这样方便他们上下操作。

    如果全部都是按照统一的进制、统一的标准来计算的话,外人就可以很清楚的大概知道里面的水,这样就容易让人知道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也很有可能会插手进来。

    这可以算是古人的一种智慧,但很显然这是一种欺上瞒下的智慧。

    就比如眼前,这盐的计算单位引一样,如果不知道一引盐等于多少斤,到时候这盐场的这些管事完全可以上下欺瞒,私自给自己捞钱。

    这种事情历朝历代都非常的常见,即便是管国库、内帑的那些太监、小吏,他们都会想方设法的从国库、内帑里面捞钱,办法多到让人瞠目结舌。

    比如屁股里面带银子、吞银子等等,史料记载清朝的时候一个管库银的小吏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从库银里面盗出了上百万两银子。

    对于这些,朱厚照当然也是心知肚明,故而除了要喂饱下面的这些管事之外,更重要的还是制度上的设置,将财务分离出来,单独掌控,同时设置严格的审计制度,定期有专业的账房团队去麾下各大产业查账、盘库等等。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当然,朱厚照自己对于麾下的这些产业也是要掌握清楚,自己要定期的去审查,也要知道其中的一些东西,免得被人欺骗。

    “1引盐为300斤!”

    邓丰年一听,连忙回道。

    “1引300斤,日产一千引就是三十万斤了,一个月就是900万斤,一年也就一亿斤左右了。”

    “才这点产量吗?”

    朱厚照算了算皱皱眉头说道。

    后世长芦盐场的产量可是非常巨大的,其中仅仅只是塘沽盐场的产盐量一年就可以超过100万吨,整个长芦盐场的产盐量超过300万吨,占到了全国总产盐量的四分之一。

    现在这一个月仅仅产盐900万斤,算下来也仅仅只有4000吨而已,一年的产量也5万吨左右。

    尽管现在还有很多的盐田还没有改造好,还没有开始产盐,但这里朱厚照心中的数字还是相差有点远的。

    后世也是晒盐法,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或许唯一的区别是可以大量的使用机械化,效率更高。

    在朱厚照看来,长芦盐场的产盐量要达到后世十分之一左右才算是比较正常的数字。

    “殿下,这已经不少了。”

    “这产量都已经可以达到两淮地区所有盐场额定产量的三分之一了。”

    “而且等到天气热了,到时候我们的产量还会更多。”

    邓丰年一听,也是赶紧向朱厚照解释起来。

    这个时期大明的主要盐都是来自两淮地区的盐场,这些采用煮盐法煮盐的盐场,朝廷规定的是每年要煮盐大概100万引左右,也就是在3亿斤左右的产量。

    但事实上,这些盐场真实的产盐量是远远超出朝廷给的定额,两淮地区的盐场一年要产400万引左右,大概10亿斤左右。

    这多出来的盐毫无疑问全部都是进了盐场官吏的口袋,被他们贱卖给了互相勾结的盐商,这要是盐商可以以少量盐引大规模的提出盐来的原因。

    对于那些有关系的盐商来说,他们从盐场提盐的成本几乎为零,更多的成本其实是花在了上下打点上。

    “一个月产盐900万斤,我们出盐场准备卖多少一斤?”

    站点:塔^读小说,欢迎下载-^

    朱厚照没有和邓丰年去争论产量的问题,这个时代的人还无法理解后世工业大爆发之下,各种各样产量大爆炸的场景。